索 引 號:
信息分類: 靈丘概況
發布機構:
發布日期: 2024-07-18 10:40
標題: 行政區劃
文號:
時效:

行政區劃

發布時間:2024-07-18 10:40 來源:靈丘縣人民政府辦公室
| | | |

【區劃沿革】

民國元年(1912年)靈丘縣直屬山西省。

民國三年(1914年)屬山西省雁門道。

民國十六年(1927年)直屬山西省。

民國二十六年(1937年)九月閻錫山將山西劃為7個行政區,靈丘屬第一行政區(駐五臺,領17縣)。

民國二十八年(1939年)將第一行政區中的8縣劃為,第十行政區,靈丘屬之。

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(1942年~1945年)靈丘又屬第一行政區。

日本侵略軍侵占大同地區后,于民國二十六年10月(1937年)成立偽晉北自治政府,轄雁北13縣。民國二十八年9月(1939年)偽晉北自治政府改稱晉北政府。民國三十二年(1943年)日偽晉北政府改稱大同省公署。

抗日戰爭期間,靈丘為重要抗日根據地之一,隸屬晉察冀邊區。

民國二十六年(1937年)9月20日日軍侵占靈丘城,10月23日八路軍115師收復靈丘城,成立靈丘縣抗日民主政府,并創建以靈丘、廣靈、蔚縣、淶源、易縣五縣行政委員會(駐上寨)。11月中共晉東北特委劃為一、二兩個分區特委,靈丘屬一特委領導。12月上寨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轄上寨、下關、冉莊、南城(今淶源縣南城鄉)。靈丘縣抗日民主政府轄城關、三山、東河南、趙北4個區,不久王莊堡歸屬靈丘為5區。

民國二十八年(1939年)1月,中共五地委在下寨南成立,靈丘由一地委改屬五地委領導。9月22日晉察冀邊區察南雁北辦事處在雁翅成立,靈丘屬之。

民國二十九年(1940年)2月察南雁北辦事處撤銷,靈丘屬晉察冀邊區第二專署。

民國三十年(1941年)2月,二專署重新劃縣界。靈丘縣9、10、12區劃歸渾源縣,2區劃歸廣靈縣,靈丘縣重編為6個區:1區龍玉池,2區銀廠,3區冉莊,4區上寨,5區下關,6區招柏。

民國三十三年(1944年)9月,晉察冀邊區設冀晉、冀察、冀中、冀熱遼4個行政公署,靈丘縣屬冀晉行政公署的第五專區。

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3月30日日軍被趕出靈丘城,靈丘縣全境解放。6月,王成莊、趙北、史莊3個區重新劃歸靈丘,全縣劃為10個區。

民國三十五年(1946年)5月靈丘所在的雁北由第五專區改為第一專區。石家田、柳科重新劃歸靈丘。全縣由10個區改劃為8個區。同年10月閻錫山派任玉璣在大同組織國民黨靈丘縣流亡政府,任以“山西省靈丘縣政府駐同辦事處”名義掛牌辦公。

民國三十六年(1947年)3月,國民黨靈丘流亡縣政府遷到廣靈縣北關。11月冀晉區與察哈爾省合并為北岳區,靈丘等雁北各縣屬之。全縣8個區改劃為36個小區。

民國三十七年(1948年)3月21日,國民黨靈丘縣流亡政府縣長任玉璣被解放廣靈縣城的解放軍俘虜,該“政府”自行解散。

民國三十八年(1949年)1月,北岳區與冀熱遼區合并重建察哈爾省,靈丘所在的原北岳一專區改為察哈爾省雁北專區。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靈丘仍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。年末,靈丘全縣新編為7個區,轄224個行政村。

1952年12月13日,察哈爾省撤銷,靈丘縣所在的雁北專區重歸山西省。

1958年9月,渾源縣王莊堡、中莊鋪、溫莊堡劃歸靈丘縣管轄。

1959年1月29日,雁北專區與忻州專區合并為晉北專區,靈丘屬之。

1960年王莊堡、中莊鋪、溫莊堡重歸渾源管轄。

1961年5月,晉北專區復分為雁北、忻縣兩個專區,靈丘仍屬雁北專區。

1978年雁北專區改稱雁北行政公署,靈丘仍屬之。

1993年7月地市合并后屬大同市。

【區劃詳情】

截至2023年,靈丘縣轄3個鎮、8個鄉,縣政府駐武靈鎮。

武靈鎮

東河南鎮

上寨鎮

落水河鄉

趙北鄉

獨峪鄉

下關鄉

白崖臺鄉

石家田鄉

紅石塄鄉

柳科鄉

 
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
相關解讀
相關政策
相關稿件